安装客户端,阅读更方便!

第166节(1 / 2)





  于是,景华门前出现了第一个活生生被杖毙致死之人。

  也正因如此,杀一儆百,那些本来惶惶然蠢蠢欲动之人,见状都不敢贸然行事,仍是规矩谨慎,不敢乱了分寸。

  留春把经过告诉了萧宪,又悄悄道:“公主一直都在,没离开过。”

  萧宪到了里间,正公主跟东淑说话,只听燕语叹息道:“原来镇远侯真的是我哥哥,怪不得我跟他那么投缘呢。”

  东淑心里正想着外头兵变的事,有些心不在焉。

  燕语回头看看她,又道:“你怎么不说话,是担心他的伤呢,还是担心宫外的事儿?”

  东淑道:“公主不担心吗?”

  燕语眨了眨眼:“嗯……我知道他一定会好起来的。至于外头,我也说不上来我也管不着,所以还是不去想这个了。”

  东淑问:“他们说是尚书带兵造反,公主觉着呢?”

  燕语摇头道:“我不信。三哥哥要造反早在四五年前就动手了,何必等到这会儿。”

  东淑哑然失笑。

  萧宪在外间听着燕语的话,想到今日城楼下赵申平的眼色神情,心里却微微一动。

  是夜,皇宫之中,响起了一声锐利的尖啸,有一道极亮的火光,仿佛是颗耀眼炽烈的流星,却反方向冲着天空直窜而上。

  火焰仿佛照亮了大半个宫阙,窜到最高点的时候,陡然炸裂,五光十色的火流如同倒悬的烟火瀑布,从天而降,华丽壮观。

  东淑立在萧宪身畔,给这华美情形震撼到失语:“这、这是……”

  萧宪回头看了她一眼,道:“这是李衾叫人做的。有一个奇怪的名字。”

  “什么名字?”

  “在朝暮。”

  两情若是久长时,又岂在朝朝暮暮。

  他却反其道而行之。

  东淑屏息,却又勉强一笑:“果然奇怪,可他怎么想起做这种东西?”

  李衾看着正经,若是动起心思来也是很机巧的,只是他很少干这些。

  萧宪道:“这个其实是以前你没出事的时候,他叫人做了的,因知道你喜欢看这个东西,想叫你高兴高兴。没想到做出来之后……看的人却不在了。他就叫人封存了此物,是我觉着丢了可惜,便跟他要了来……当时他本不想给的,后来不知怎么改了主意,他对我说,他负了你,便不会再负萧家,以后若是京城里有要命的大事发生,只要有这烟火光燃起,不管千万里他都会赶到,我只以为他太伤心昏了头,并不当一回事。白天的时候想给城外传信,我才想起我放了一个在宫内值房。如今姑且一试吧,若是他当年是随口说的,那就……什么也不用想了,若是万一他还记得,那这一城、一天下就有救了。”

  东淑听得有些出神:“他从没跟我说过这些。”

  萧宪无奈一笑,哼道:“他原本的性子本就深沉,那件事后又更深了几分,简直叫人探不到底儿了,这些事轻易自然不会说出来,毕竟一旦提起,就代表着又会想起当年的惨痛。”

  东淑幽幽地叹了声,迟疑问:“那若是……他当初不过是随口说说的,如今早就忘了呢?”

  毕竟过去了多少年,李大人日理万机的都还忙不过来呢,这种琐碎小事只怕他早忘的一干二净了。

  萧宪想了想,笑道:“没什么,若是真的宫门给攻破了,天下大乱,以他的能力反而更能建功立业,或许,是不破不立呢。”

  东淑挑了挑眉:这句,她先前却也说过。只是那会儿,她指的是李持酒。

  真是此一时,彼一时也。

  第104章

  虽然萧宪用“在朝暮”发了消息, 但却不知道后续如何。

  而在次日,皇太后也终于跟袁侍郎见了面儿, 只是为保万全, 双方仍是隔着宫门的。

  太后先是故作不知的, 只询问袁侍郎如今的情形到底是怎么回事。

  袁侍郎的演技也很不差, 却流露出百般委屈的口吻, 只说自己是如何的逼于无奈,且如今李衾不在京中,兵部群龙无首, 在这个危难之时, 自然得有人挺身而出, 为了朝廷稳固,江山社稷不要落入来历不明的人手里……等话。

  他说的倒是动听, 各种冠冕堂皇的理由,但其实都是为他一己之私罢了。

  只是没有人是傻子, 若不是隔着门扇,太后脸上的怒色就藏不住了。

  她本是为了拖延时间才勉强跟袁侍郎商谈的, 已经是屈尊降贵了,这人居然还是这样吃了秤砣铁了心, 简直冥顽不灵。

  太后几度隐忍镇定, 才终于温声道:“你的意思本宫已经知道了, 本宫也很知道你的贤良忠君之心,然而闹得现在这种地步,让京城内的百姓都惶然不安, 外头的人也不知发生何事,又岂是众人所愿的?不成个体统,倒不如尽快调动兵马安抚军民,不要如此轻举妄动满城风雨的。横竖什么事情有本宫在,只安安稳稳地商议着办就罢了。”

  袁侍郎想了一想,笑道:“娘娘是袁家的倚仗,我自然也从来都心存敬畏,娘娘说什么就是什么,从不敢任何违拗,只是这件事情非比寻常,且又有人说,娘娘身边儿有些奸佞之徒,臣只怕娘娘听信了他们的话……就听不进我等的清醒好话了,比如那镇远侯的事情,就甚是离奇了,娘娘仔细想想是不是这个道理?”

  皇太后听到这里,就知道袁侍郎是想要自己表态。

  袁嘉无非是想要太后否认李持酒是皇室血脉,自然也可以为他自个儿之后的图谋不轨铺路。

  毕竟杨瑞死了,群龙无首,这会儿才好趁乱谋夺篡位等等,若是有了个太后太妃都认可、且群臣也信服的正统继位之人出现,自然隔着一层不好行事了。

  且袁侍郎发兵的理由之一就是——皇帝不明不白的驾崩,镇远侯又不明不白的要继位。

  其实若不是宫内的这些文武大臣们目睹了杨瑞驾崩,太妃奉旨,以及高公公,皇太后,萧宪宋玉溪等人的背书,他们也是不肯相信这样故事的,何况是那些不明就里的宫外之人。

  袁侍郎就是捏住这点,打定主意要否认镇远侯是皇嗣血脉,另外他更想得到皇太后对自己的首肯。

  毕竟若太后愿意放弃镇远侯跟自己一条心,那当然就是里应外合,无往不利了。

  太后因为身份地位最为尊崇,向来对底下众人都颐指气使,不屑一顾的。